新闻故事/盐田梓客家人绝活 “清明仔”茶粿奉客
- 国际
- 2025-04-05 16:35:40
- 12
图:伟强叔坚持以传统方式制作茶粿。 清明时节,正是鸡屎藤草的盛产期,勤劳的客家人运用智慧,将这些丰茂的植物收割,捣烂后与糯米粉及红糖粉混合,制成茶粿,成为客家传统的清明祭品“清明仔”,也让游子返乡团聚。在西贡盐田梓的客家村,仍有一家店坚持制作传统茶粿。 为传承客家传统食品手艺,伟强叔一家虽早已迁离盐田梓,但重返村子开山辟地建茶座,开茶粿班教学,“一定是蚀本生意了,但赚钱是次要,不能让客家文化有一天真的消失。”\港闻报记者 王亚毛(文) 黄洋港(图、摄录) 融媒组(制作) 客家传统的“清明仔”,即鸡屎藤茶粿,与青糰的形状和制法相似,圆底圆面,以糯米粉混合艾草或鸡屎藤后,包成圆形易入口的甜点。清明节时村民用来拜祭祖先,扫墓后,就在祖先坟前食用,随着习俗演变,鸡屎藤茶粿也成为农村人们在田间劳作时的小食,方便补充体力。 茶粿有团圆的寓意,每年临近清明时节,大家聚在一起做茶粿,叔伯兄弟间互相见面,联络感情。“不过村民现在几乎遍布整个香港,不少已定居外国,大家都很忙,不像以前那样刻意在某个时间回乡”,伟强叔说。 两代人返盐田梓建茶座 74岁的陈伟强是盐田梓原居民,虽然一家人已搬离盐田梓,但清明製茶粿、返乡祭祖的习俗不能丢。约20年前,大儿子提出返回盐田梓修缮老屋,建立起一家茶座,主打客家茶粿和豆腐花,后交由伟强叔与太太经营。小儿子在外打拼数年,累积餐饮业经验后,几年前到茶座帮手。 “清明节会有不少人来踏青,我们早些上岛,我给你展示真正的客家茶粿是怎么做的。”伟强叔的茶座,没有花里胡哨的装修,搭起一个棚、摆好蒸炉和雪柜、支起几张木枱──这就是盐田梓唯一一家、也是最后一家坚持每日制作客家传统茶粿的小店。 “最正宗、最传统的客家茶粿是没有馅料的,但为了迎合大众口味,我们在茶粿包入花生芝麻碎的馅料,很多人试过赞不绝口。”伟强叔熟练地用手掌心一点点揉搓面团,为吸引食客品尝,儿子在鸡屎藤和艾草的基础上,尝试南瓜、斑兰、杏仁等口味的面团,制作茶粿的表皮,“盐田梓产海盐,儿子结合传统,做出海盐味道表皮的茶粿,果然推陈出新还是要看他们年轻人。” 中午时分,游人渐多,不少人点一份茶粿,配一碗冻豆腐花,青草香味与滑嫩豆花,令大家赞叹不已。但伟强叔好像并不满意,“虽然人多时,一天能卖出200多份茶粿,但他们有多少人知道,这是客家的文化,也是香港的非遗文化?没有几个知道。” 开班授徒 只求保存手艺 伟强叔说,客家先祖几百年前一路南下,盐田梓的客家村屋是其中一处聚集地,最传统的茶粿制作手艺,由始至终都在盐田梓。为传承客家文化,他在茶座内开办鸡屎藤茶粿班,“不用想,这一定是蚀本生意了,但赚不赚钱无所谓,最重要是宣扬客家文化,多一个人认识,这门手艺就有机会传下去。”
有话要说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