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热点资讯 > 正文

震后“黄金72小时”已过,缅甸震中现状如何? 救援难度加大

距离缅甸“3·28”大地震已过去72个小时,废墟中发现更多幸存者的希望越来越渺茫。多位当地人士仍在忙于帮助营救同胞或从外地向曼德勒运送物资。

官方统计显示,地震造成1700人死亡,3400人受伤,另有约300人失踪。其中1名中国公民遇难,15人受伤。31日上午,当地为数百名受害者举行了葬礼。官方宣布3月31日至4月6日为全国哀悼日,全国降半旗对地震遇难者表示哀悼。

营救时间是救灾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,被困者在前三天的存活率最高,这段时间被称为“黄金72小时”。例如,在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中,存活率与救援时间的关系表明,72小时内的救援最为有效。影响后续救援生存率的因素包括被困人员状况、救援难度和天气条件等。

3月28日14时20分,缅甸中部发生7.9级地震,震源深度30公里,震中距中国边境线最近不足300公里。我国西南各省市、泰国、越南等都有强烈震感。截至当地时间3月31日上午,缅甸境内共发生了36次余震,震级从2.8级到7.5级不等。幸存的民众频繁在惊恐中逃离住所。

此次受影响最严重的地区包括第二大城市曼德勒,当地有170多万人口,其中华人7万。3月31日,曼德勒气温逼近40摄氏度,这使得救援人员筋疲力尽,并加速了尸体腐烂,增加了营救难度。据统计,多支中方救援队伍已在缅甸救出6名幸存者,包括1名孕妇。

3月30日晚上,在备受关注的“天空别墅”公寓区,一名孕妇在被截肢后被抬出,最终因失血过多而不幸身亡。在另一处有众多中国商人居住的温星酒店,营救工作也趋于结束。

由于通讯、道路、医院等基础设施遭到破坏,医疗资源紧张,卫生条件极其恶劣。每次灾害都是一次洗礼,让人们更加重视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性,应抓紧研究社会应急响应问题,建立切实可行的社会应急响应机制。

地震引发了一场复杂的人道主义危机。该国治理形势复杂,对统一指挥和协调机制及救灾进度带来影响。随着气温上升和季风季节临近,“二次危机”的风险迫近,人道主义援助物资需求迅速增加。恢复电力供应是首要任务之一。每年3月份通常是该地区最热的月份之一,气温经常超过40摄氏度。

世界卫生组织警告,在地震之前,缅甸已有199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,其中1290万人急需医疗服务。实皆省和马圭省等地医疗机构原本就已陷入瘫痪。曼德勒省和实皆省也是本次地震的重灾区。

目前世卫已将缅甸地震升级为“第三级别紧急情况”,这是该机构设定的最高级别。该组织还紧急寻求筹集800万美元,用于在30天内救治伤员、预防疾病暴发。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也发出紧急呼吁,寻求募集1亿瑞士法郎,在24个月内为10万缅甸民众提供救助。

有话要说...